
第一次知道白鹿原,是因為陳忠實的那本巨著!
再一次看到白鹿原,則是因為江村溝!
世上其實本沒有江村溝,只有一個村莊叫“江村”,
因為江村附近有一條深溝,非常適合建垃圾填埋場,于是就有了“江村溝”。
現在在x度上搜索“江村溝”,得到的都是關于這座垃圾填埋場的訊息。
它就是西安江村溝生活垃圾填埋場!
這是一座堪與杭州天子嶺、上海老港齊名的垃圾處理場!在數十年的時間里,它都是西安市的唯一!在處理規(guī)模方面,它永遠都是西安市的“最大”。最多的時候,它曾經日處理生活垃圾上萬噸,稱之為“全國最大”也毫不為過。
它位于白鹿原上,距西安市區(qū)27華里,行政區(qū)劃歸屬西安市灞橋區(qū)。這里是一片黃土高坡,地質穩(wěn)定,人口稀少,環(huán)境也不太優(yōu)美,所以它才有資格成為垃圾填埋場。
如果說“一座天子嶺,半部垃圾填埋史”,那么這道江村溝,則書寫出了另半部垃圾填埋史!
江村溝往事
“江村溝”這個名字源自江村附近那道140多米深的土溝,這里的地形地貌簡直就是天造地設,都不需要像平原施工那樣開挖土方,平整一下土地,做好防滲、導排等措施后即可得一座標準的“山谷型”垃圾填埋場。而且在1990年代前后HDPE膜還沒有普遍應用,當時填埋垃圾需要用黃土覆蓋并壓實,而當地最不缺的就是黃土……,種種因緣際會,共同促成了江村溝垃圾填埋場的誕生。
實際上,整個江村溝垃圾填埋場工程從1990年就已經啟動,但正式開工時間則是1993年4月,1994年6月正式建成投入使用,場區(qū)占地1031畝,總設計庫容4900萬立方米,設計最大堆高120米,總堆放長度1.5公里,堆放區(qū)溝底最小寬度30米,溝緣最大寬度500米。設計日處理生活垃圾2600噸,預計使用年限50年。
1999年,為解決垃圾填埋過程中的滲濾液問題,耗資1862萬元,江村溝正式擁有了滲濾液處理站,處理能力達到500噸/日,基本工藝為經過氨氮吹脫、厭氧池、耗氧池等處理,將進水COD達30000-60000的滲濾液降至2000左右,然后進入灞橋區(qū)市政管網,最后到西安市第三污水處理廠經過處理予以排放。
2003年,江村溝生活垃圾填埋場引入澳大利亞可寧衛(wèi)公司建設了沼氣發(fā)電廠,總裝機容量為7500千瓦,日處理填埋氣約10萬立方米,年發(fā)電量5000萬度左右。
2011年,老的的滲濾液處理站已不堪重負,江村溝垃圾填埋場又對其進行了改擴建,使處理能力達到1200噸/日,每天可生成達到排放標準的再生水960噸,除滿足廠區(qū)自身使用外,多余的部分排入城市污水管網。
隨著西安市人口、經濟快速發(fā)展,垃圾量不斷增加,江村溝垃圾填埋場陸續(xù)實施了第二、三和四期工程,滲濾液處理能力、垃圾處理能力不斷提升,各種設施設備日趨完善。江村溝的最后一次擴建,即四期工程于2017年底完工,此時的設計生活垃圾日處理能力已達6850噸,計劃使用到2020年。
然而,每次擴建工程投產之日都是進入超負荷運轉之時,2017年江村溝的生活垃圾平均日處理量已經達到8700多噸,峰值達萬噸以上,堅持到2020年注定是不可能的!與此同時,國內的環(huán)保形勢、政策方向也發(fā)生了變化,垃圾填埋已開始走下坡路,垃圾焚燒大潮已噴涌而來!
作為一座置身于內陸省份的垃圾填埋場,在經濟發(fā)展不如上海、浙江的情況下,江村溝垃圾填埋場做到了投用時間僅比上海老港晚4年,比杭州天子嶺晚3年,并肩成為國內最早一批建成的生活垃圾衛(wèi)生填埋場,也是國內首批真正意義上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。
作為西安市唯一垃圾處理設施,在近30年里,江村溝填埋場竭盡全力保持正常運轉,各種配套設施日漸齊備,作業(yè)管理日趨規(guī)范,可以說江村溝之于西安,就如老港之于上海,因為有了江村溝托底,西安市的生活垃圾處理體系才得以在數十年內保持平穩(wěn)運轉,也讓西安市成為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唯一一個僅依靠填埋來處置垃圾的城市。
2019年10月,二十五歲“高齡”的江村溝垃圾填埋場宣布將進行封場和生態(tài)修復,巨大的垃圾堆體將覆蓋上厚厚的土層,一座生態(tài)公園將現身其上。
封場后的江村溝垃圾填埋場
江村溝退役后,五座嶄新的生活垃圾焚燒項目相繼投用,西安市的垃圾處理正式進入垃圾焚燒新時代!
江村溝的另一面!
在為西安市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同時,江村溝也深刻影響了場區(qū)周邊環(huán)境,甚至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。
盡管江村溝的管理越來越規(guī)范,設備越來越先進,但卻始終無法解決所有隱患,夏季猛增的垃圾滲濾液、惡臭氣體、蚊蠅,甚至垃圾車的撒漏……,不斷惡化著垃圾場與周邊居民的關系。
2011年11月,一位記者造訪江村溝垃圾填埋場,他目睹到無數徜徉在垃圾山上的拾荒者,震驚之余,他這樣寫道:
實際上,類似的場景不僅存在于江村溝,國內幾乎所有的垃圾填埋場都曾出現過,筆者也曾是目擊者之一,必須承認那是讓每個人都終生難忘的一幕。
而在構成“江村溝”這個地名的江村,村民們對江村溝充滿了怨恨,自從垃圾場建起,他們就始終浸泡在垃圾的臭氣中,不分季節(jié),不分晝夜,到了夏天,他們還要面對漫天的蒼蠅……,一位老人對那位記者說,“這就不是人住的地方,……,為啥地里的樹死了?為啥村里那么多人年紀輕輕就沒啦?在垃圾坑出現以前,我們村子從來就沒有這些怪事”。
對于惡臭和水污染問題,村民并沒有坐等,他們時常攔路抗議,投訴舉報也是不停。
2016年和2018年,中央生態(tài)環(huán)保督察兩次劍指江村溝垃圾填埋場的環(huán)境問題,指出環(huán)境污染嚴重,風險隱患突出,對于問題整改不徹底,不到位。
2018年,西安市成立了市生活垃圾末端處理系統建設工作領導小組,由市政府主要領導掛帥,專項解決全市生活垃圾、餐廚垃圾和垃圾滲濾液處置設施建設推進等問題。
這時,江村溝垃圾填埋場的命運就已注定,它到了該“退休”的時候了!
最后我們來看一組數據:
截至2021年,我國城市垃圾清運量為2.49億噸,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量2.48億噸,無害化處理率接近100%,其中焚燒處理量約為1.80億噸,占比72.54%,填埋處理量5208.51萬噸,占比20.97%。
同樣截至2021年,我國縣城垃圾清運量為6791.35萬噸,無害化處理量6687.44萬噸,無害化處理率98.47%。其中焚燒處理量約2772.59萬噸,占比40.83%;填埋處理量約3784.44萬噸,占比55.72%。
也就是說,在我國城市和縣城,每年仍有近9000萬噸生活垃圾需要填埋處理,西安的江村溝封場了,但全國還分布大大小小上千個“江村溝”。
江村溝的往事,依舊正在各個地方發(fā)生著。
垃圾到底怎么辦?這也仍然是個需要思考的問題!